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指出植物的“大脑”在根里。面对干旱、贫瘠和病原微生物多的环境,植物根系具有精准识别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。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细胞》发表了上海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,揭示了这一分子机制。王二涛研究员及其团队历经12年研究,发现早期陆生植物粗裂地钱的细胞膜上的成对蛋白是识别微生物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粗裂地钱作为理想研究对象,其基因组结构简单,能释放独脚金内酯激素招募共生微生物。这一发现深化了人们对植物-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理解,为植物适应陆地环境奠定基础。在农业生产方面,通过增强植物与菌根真菌的互作,可显著提高作物养分吸收能力,推动生态农业发展。未来有望促进非豆科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共生,提高农业生产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