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财公司通过精选优质资产、免除相关费用等手段,迅速推高新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,以吸引投资者。然而,投资者买入后常发现高收益率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平庸业绩。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新发产品,且展示收益率与实际兑付收益率之间的“落差”在理财市场中屡见不鲜。部分理财公司采取激进配置策略,在产品发行初期集中配置优质资产,快速拉高收益率,以此打造“打榜产品”。
理财产品收益率展示存在玄机,理财公司倾向于展示最佳收益率,导致投资者实际持有体验与展示收益率不一致。监管部门已出台规范,要求理财产品业绩展示需符合规定。然而,理财产品众多,投资者仍需全面了解多个历史收益率区间,避免仅凭单一数据做出决策。此外,理财公司还通过持有估值不合理的资产,如流动性差的私募债、ABS等,进一步扮靓收益率,但隐藏的风险可能在债券到期时集中显现。监管部门已要求信托公司不得为理财公司提供收盘价估值服务。